关注官方微信

动态 · 中心

DYNAMIC CENTER

技术员工离职时商业秘密的保护

作者:智信禾

时间:2025-01-23

根据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2024年4月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商业秘密民事案件中,因员工在工作期间掌握或者接触到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离职后在同行业领域就业、创业时非法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而引发的纠纷占比高达89.53%,商业秘密刑事案件均因人才流动而引发。”由此可见,防范员工离职后侵犯商业秘密是企业需要关注的工作重点。


案件背景


侯某、丁某等四人,曾就职于某重型装备外资公司,在离职之际,私自拷贝公司三种型号掘进机的电子图纸,侯某、丁某分别成立新公司,并约定侯某以 60 万元向丁某出售这些珍贵图纸。此后,侯某以原公司图纸为基础,稍作修改、更名,便提供给丁某公司用于批量生产,案发时已售出 72 台,给原公司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最终,四人因侵犯商业秘密罪,分别被判处 6 个月至 2 年不等有期徒刑。


根据披露的案件信息,该案中的掘进机产品设计图纸承载着核心技术要素,从设计思路的构思、产品样式的雕琢到结构尺寸的精准确定,无不是反复计算、试验、改进的成果。某重型装备公司深知其珍贵,采取了多重保密措施:与员工签订严谨的保密协议,引入先进的 PDM 图纸管理系统等。然而这些保密措施仍无法避免恶意侵害商业秘密的行为,特别是对作为深度接触这些技术信息的员工侯某和丁某来说,将这些秘密一起带走似乎非常简单。那企业应该怎么做才能在员工离职时有效防止此类事件发生,从而保护企业的经济利益呢?


技术人员离职应如何防护?


1. 做好工作交接和离职审计


企业应要求员工完成离职审计,制作工作交接清单等。对于涉及商业秘密内容和相关工具等均应列明,进行盘点,对于涉密信息需要进行至少一个月的溯源追踪,确认未私自留存或备份,并及时向对接的人员和客户等告知员工离职情况。


2. 进行保密谈话并签订保密协议


员工保密意识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平常需要保密培训外,离职时也应进行保密谈话,让员工意识到商业秘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如商业秘密泄露所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等。同时,还需要明确员工是否有竞业限制义务,若有则应明确约定竞业限制范围、地域、期限、违约责任等具体事项,以及若员工泄露商业秘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等。


3. 持续关注以及做好预警工作


现实工作中,对于技术研发成果很多企业并未申请专利或著作权登记,而是以商业秘密的形式加以保护,而此类成果因是技术人员在职期间研发成功的,所以离职后该技术人员自行申请专利或著作权登记,导致该成果秘密性丧失,而此行为不仅涉及商业秘密侵权,更可能使企业失掉技术优势,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在技术人员离职时企业应明确告知责任,约定处理方式,且需要对离职员工知识产权登记情况进行较长时间的关注,必要时启动维权措施。


结语


商业秘密作为一种特殊知识产权,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员工离职是造成商业秘密泄露的高发环节,企业应规范员工离职的程序和要求,做好商业秘密的保护。当然,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应体现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不仅是离职时做好防护,更应完善相关制度要求,做好人员管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