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智信禾
时间:2024-06-27
在这个数字化转型加速的时代,算法与商业规则的创新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它们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发挥着核心作用,引领了行业变革。
然而,当我们探讨这些创新成果如何受到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能否纳入专利体系,却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法律与实践挑战。根据我国专利法的最新规定,属于专利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范围之内的包含算法特征或商业规则和方法特征的发明专利申请,不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
本文将初步探讨包含算法或商业规则和方法特征的发明专利为何无法被视作专利保护的客体,以及提出几点关于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一现状的建议。
包含算法或商业规则和方法特征的发明专利往往可能面临着下述一些难题:
首先,专利法的基本要求包括:发明必须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且属于技术方案。而包含算法或商业规则和方法特征的发明专利通常可能难以满足技术性要求。原因是包含算法或商业规则和方法特征的发明专利容易体现为纯粹的数学算法逻辑、抽象思维过程或商业策略,而不是直接与物理世界的特定技术性实施方式相结合。
其次,算法和商业规则可能会基于公共知悉的逻辑或数学原理实现,容易被审查员认为不符合创造性所规定的“非显而易见性”,从而很可能导致此类专利被认为缺乏创造性,难以满足专利的新创性要求。
再次,算法和商业规则有时会被认为是公共知识的组成部分,若过度保护可能导致技术封锁,阻碍行业进步,不利于公平竞争。因此,专利审查中会平衡创新激励与公众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专利所能够保护的范围。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应对策略:
结合技术特征:企业可以将算法或商业规则与硬件、软件紧密结合,形成具体的技术实施方案,体现技术手段并达到技术效果。例如,可以将算法融入特定的硬件模块设计中,或与工业过程深度结合,提升技术含量。
拓展国际视野: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专利制度差异,由于不同国家对算法和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标准可能会存在差异,因此企业可以考虑在更开放的司法管辖区寻求保护,或考虑进行跨国布局。
革新保护方式:除了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途径外,还可以探索非专利途径的保护方式,如商业秘密、软件著作权、技术秘密等方式。对于难以通过专利进行保护的算法或规则,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强化保密措施,例如利用合同条款确保技术不外泄密,从而延长竞争优势。
寻求战略合作:可以参与标准制定,通过行业协会、联盟等方式推动行业标准,间接实现规则影响力。技术标准中采纳的算法和商业规则虽然有概率不能直接作为专利申请,但或许可以成为市场准入门槛,增强行业地位。
笔者认为,算法与商业规则在专利保护上面临着复杂的法律与实践问题等挑战,要求企业在创新策略上需要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与前瞻性。通过技术融合、多维度保护策略、国际合作等手段,企业也能够在保护创新成果的同时,促进技术进步与市场健康发展。在这个快速演变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中,理解与把握趋势,很大可能是企业创新战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