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信

动态 · 中心

DYNAMIC CENTER

专利撰写初探:算法类申请如何避免客体问题

作者:智信禾

时间:2024-07-04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算法以其前沿的技术性成为技术创新的动力。然而,在专利申请的征途中,算法特征常因触及客体问题而步履维艰。如何在专利撰写阶段巧妙布局,确保算法创新既不失其技术特性,又符合专利法的规定?本文将展示部分避免算法特征导致客体问题的策略。

 

专利法的核心在于保护技术方案,而算法,作为一种数学逻辑和计算规则的集合,往往因其抽象性和普遍性,面临是否构成“技术方案”的严峻考验。特别是当算法被视作纯理论的抽象概念,或是未能与特定技术领域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紧密结合时,极易触碰“非技术性”这一客体雷区,进而被排除在专利保护的大门外。

 

基于专利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要使涉及算法的权利要求获得认可,关键在于证明其为解决技术问题而生,体现技术效果。以下是笔者的几个建议:

 

01 明确技术问题与背景

 

清晰界定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该问题在特定技术领域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技术问题的明确为算法的“技术性”提供了基本舞台,使得算法的应用不再是无根之木。

 

02 赋予数据的“技术性”

 

强调算法处理的数据具有技术领域内的确切技术含义。例如,数据可能是特定物理参数、医学影像、通信信号等,这些数据的处理直接关联到技术问题的解决,而非简单的信息整理或逻辑运算。构建权利要求时,务必确保算法的每一个步骤都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紧密相关联。这意味着在描述算法流程时,不仅要展现算法的逻辑性,更要突出其在特定技术背景下的实用性。举例来说,若算法用于图像识别,那么就需强调算法如何针对特定类型的图像噪声进行优化处理,从而提高了识别精度,这样的描述便直接体现了算法与技术问题的直接联系。

 

03 算法与自然规律的结合

 

展示算法的执行过程是如何直接利用自然规律解决问题。这意味着算法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物理世界的规律、设备操作或数据处理的物理效应紧密相连,从而体现其技术实质。算法的执行过程,如果能直接体现对自然规律的利用,将大大增强其作为技术方案的说服力。这意味着在描述算法功能时,要着重说明算法如何基于物理原理、工程实践或其他自然科学规律,对输入数据进行变换或分析,最终实现预期的技术效果。比如,利用信号处理算法减少通信中的干扰,便是对电磁波传播特性的科学应用,这样的描述能有效证明算法并非纯粹的数学游戏。

 

04 技术效果的技术性

撰写时,务必详尽阐述算法实施后带来的具体、可测量的技术改进,如提高了系统效率、增强了产品的稳定性、降低了能耗等。技术效果不仅限于定量的性能提升,还包括定性的改善,如改善用户体验、扩大应用场景等。通过实证数据或对比实验结果来支持这些效果的论述,将使得算法的创新性与实用性更为直观。

 

05 结合硬件或系统环境

 

将算法融入具体的硬件架构或系统环境中描述,强调算法与硬件的相互作用,展示算法在技术解决方案中的不可替代角色。这有助于凸显算法的实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技术应用紧密相关。

 

06 功能性描述的精炼

 

在描述算法步骤时,避免过于抽象的功能性描述,尽量采用结构或步骤的具体限定,使审查员能够清晰理解算法如何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实现技术效果。

 

算法作为现代科技的驱动力,其专利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专利法的客体挑战,代理人可以灵活运用撰写策略,将算法的创新点转化为可保护的实体特征。通过合适的撰写策略,算法特征不仅能符合专利法相关规定,更能通过为新的算法技术提供法律保护,激励企业和个人投入资源进行研发,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构建良好的技术创新生态。